B14- 聲聞阿羅漢辟支佛
「阿羅漢」,是指「聲聞乘」和「緣覺乘」的最高果位。
佛親口所說之教法是「聲教」,親聞佛之「聲教」,聞佛說「四諦」之法,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而覺悟者,稱為「聲聞」(Shrāvaka)。「聲聞乘」修四諦法,自凡人至阿羅漢果,速者三世,遲者六十劫。因為必須聞佛親口說,佛滅度後,已無此法。
「緣覺」,是指根機敏銳,於無佛住世時,因宿世因緣,獨出智慧,自行觀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,或觀諸法生滅,飛花落葉等等因緣而自行悟道者。因為是獨自「依緣得覺」,故稱「緣覺」(Pratyeka buddha),亦稱「獨覺」。「緣覺」、「獨覺」由凡人修至阿羅漢果,速者四生,遲者一百劫。故「緣起法」是「緣覺乘」的觀法。
「緣覺」和「聲聞」皆是小乘的極果,是自了漢,是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的「阿羅漢」(Arhat)。「緣覺」依梵文Pratyeka buddha,漢譯為「辟支迦羅佛陀」或「缽羅翳迦佛陀」,故亦略稱為「辟支佛」。經論中通常提到佛陀住世時,或住世前,古印度有一種修梵行者稱為「仙人」,那便是無師自通,修學有成的緣覺辟支佛。因為此類仙人有五種神通,故亦稱為「五通仙人」。
〈智論〉卷第三說:「阿羅名賊,漢名破,一切煩惱賊破,是名阿羅漢。復次,阿羅漢一切漏盡,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。復次,阿名不,羅漢名生,後世中更不生,是名阿羅漢。」
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卷第三如此形容阿羅漢舍多壽行:「梵行妙成立。聖道已善修。壽盡時歡喜。猶如舍眾病。」
聖嚴師父說:「這二乘 (指聲聞、緣覺) 是自求了生死,自求入涅槃的,他們絕對厭離人天的生死道,所以不願再來度眾生,不能稱為菩薩,也不能成佛。」又說:「小乘或二乘的解脫道,也是菩薩道的共通法門,菩薩不修解脫道,那便不是菩薩道而僅屬於人天道,所以小乘的解脫道稱為三乘的共法。」(正信的佛教P152-153)
「聲聞」從凡人修至其最高果位阿羅漢果,共分四個階段,每個階段分一向一果,總稱為「四向四果」,亦稱「四雙八輩」。「向」是方向,是正在朝向其果位邁進之意。正在斷惑而未盡為「向」,已斷盡為「果」。
第一,「須陀洹」(Srota āpanna),意為「預流」、「入流」,即為初入聖道之流,指斷盡三界見惑煩惱。是須陀洹向、須陀洹果,又稱預流向、預流果,是修行「聲聞乘」的最初果位。
第二:「斯陀含」(Sakridāgāmin),意為「一來」,即須於欲界天上、人間各來往受生一次,不僅須斷盡三界見惑,更須斷欲界前六品思惑(思惑又稱修惑)。是斯陀含向、斯陀含果,又稱一來向、一來果。
第三:「阿那含」(Anāgāmin),意為「不還」、「不來」,即是不再來欲界受生,此位不僅須斷盡三界見惑,更須斷盡欲界九品思惑。是阿那含向、阿那含果,又稱不還向、不還果。
第四:「阿羅漢」(Arhat),意為「不生」、「應供」等,是斷盡三界見思二惑,解脫生死,永入涅槃,不再來受生,是「諸漏已盡,生死已了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的聖者。是阿羅漢向、阿羅漢果。
《入楞伽經》說:「彼聲聞人邪見證智。離起麤煩惱。不離無明熏習煩惱。見己身證相。謂初地中乃至五地六地離諸煩惱。同已所離故。熏習無明煩惱故。墮不可思議變易死故。而作是言。我生已盡。梵行已立。所作已辦。不受後有。如是等得入人無我乃至生心。以為得涅槃故。大慧。復有餘外道求證涅槃而作是言。覺知我人眾生壽命作者受者丈夫。以為涅槃。大慧。復有餘外道。見一切諸法依因。而有生涅槃心故。大慧。彼諸外道無涅槃解脫。以不見法無我故。大慧。是名聲聞乘外道性。於非離處而生離想。」
經論中常說,菩薩和聲聞辟支佛同樣斷盡煩惱,見到諸法實相,為什麼說菩薩可以成佛,而聲聞辟支佛「不會成佛」,或起碼不會立即成佛?龍樹在〈大智度論〉卷第二說:「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,氣分不盡;譬如香在器中,香雖去,餘氣故在。」羅什在〈大乘大義章〉說:「菩薩入三解脫門,要先立願,學觀如已,心則厭離,唯不取其證,我學觀時,非是證時。以如是之心,入無漏者,終不證也。又,人言:菩薩先以二因緣故,不取其證也。一者,深心貪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二者,於眾生中大悲徹於骨髓,不欲獨取涅槃。雖知一切法中涅槃無為,但以時未至故是名菩薩,於眾生中大悲之至,所謂得涅槃味而不取證也。」羅什很形象的解說:「如王子雖未有職,見小職位,觀知而已終不貪樂,當知別有大職故。菩薩亦如是,雖入小乘法,未具足六波羅蜜十地菩薩事故,而不作證。」(第十七章)
《佛說處處經》說:「佛辟支佛阿羅漢。是三人法同行異。佛者為覺意。辟支佛為見因緣知。阿羅漢坐禪乃知。辟支佛為因緣見生死相。自守不敢離行。從見因緣得道。故為辟支佛。……辟支佛先世為菩薩五百劫。身已有三十相。無二相不及佛。不及佛者。無善權方便故。……阿羅漢自斷苦不斷他人苦。佛本行自斷苦亦斷他人苦。是故不相及。」
聲聞辟支佛斷盡煩惱,見到諸法實相後,因對人世間有很强烈的厭離心,馬上就證入「涅槃」,不再回世間了,這稱為「取證」、「作證」;而菩薩因有普度眾生的願心,同樣是斷盡煩惱,見到諸法實相後,因還有「願心」,有「任務」未完成,故不會即刻證入涅槃,故說「不取證」、「不作證」。
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〈不證品〉說: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佛所說,菩薩摩訶薩不應空法作證。世尊!云何菩薩住空法中而不作證?佛告須菩提:若菩薩摩訶薩具足觀空,先作是願,我今不應空法作證,我今學時,非是證時。」「證」而「不取證」,這便是菩薩乘和聲聞乘的區別。
聖嚴師父說:「小乘的真涅槃,佛法稱之為『灰身泯智』,即身體死了,沒有了,招感生死之本的煩惱業惑也泯滅了,只是三界外的塵沙,無明煩惱尚未斷盡;這時像喝得酩酊大醉的人一樣,陶醉在涅槃之中,別人看不到他,他也看不到人,因此也就無法教化世人。」(心的經典P148)
「菩薩」,是修六度萬行的,自利利他的,是修「菩薩道」的行者,最終成究竟佛。
《入楞伽經》說:「大慧。菩薩摩訶薩應當善觀二無我相。大慧。何等二種。一者人無我智。二者法無我智。云何人無我智。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故。無智業愛生故。依眼色等虛妄執著故。自心現見一切諸根器身屋宅故。自心分別分別故。分別分別識故。如河流種子燈焰風雲。念念展轉前後差別輕躁動轉。如猿猴蠅等愛樂不淨境界處故。無厭足如火故。因無始來戲論境界熏習故。猶如轆轤車輪機關。於三界中生種種色種種身。如幻起尸。大慧。如是觀諸法相巧方便智。是名善知人無我智境界之相。大慧。何者法無我智。謂如實分別陰界入相。大慧。菩薩觀察陰界入等無我我所。陰界入聚因業愛繩迭共相縛。因緣生故無我無作者。大慧。陰界入等離同相異相故。依不實相分別得名。愚癡凡夫妄相分別以為有故。非證實者見以為有。大慧。菩薩如是觀察心意意識。五法體相一切離故。諸因緣無是名善知諸法無我智境界相。大慧。菩薩善知諸法無我已。觀察真如修寂靜行。不久當得初歡喜地。善能觀察歡喜地已。如是諸地次第轉明。乃至得證法雲之地。菩薩住彼法雲地已。無量諸寶間錯莊嚴。大蓮華王座大寶宮殿。如實業幻境界所生而坐其上。一切同行諸佛子等恭敬圍遶。十方諸佛申手灌頂授於佛位。如轉輪王灌太子頂。過佛子地。過佛子地已。觀諸佛法如實修行。於諸法中而得自在。得自在已。名得如來無上法身。以見法無我故。大慧。是名如實法無我相。」
── 行者果燦 合十 ─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