── 行者 果燦 ──
上文「天堂與地獄」所指總總,基本都是死後的去向。其實正如人不一定是死後才能證得涅槃一樣,也不一定非死後才會下地獄。泰國佛使比丘說:「地獄的意思是焦慮,當人經歷像被火燒烤一樣的焦慮時,當下就化生為地獄眾生,這是『心靈的投生』。」(一問一智慧P157)在泰文,「地獄」的字義是「灼熱的心」,是焦慮之意。當人因某種原因而焦慮萬分,心靈上如火燒般傷痛時,當下其「心」其實就已墮入地獄。他把此情形稱為「心靈的投生」。遊過四川「豐都鬼域」的人一定有所體會。
這也使我記一部西方電影:兩個孩子乘保姆開的車去上學,因車禍遇難,孩子的母親因為不是親自開車接送他們而深感內疚。而後,其丈夫又在為她送畫途中交通意外死亡。這種極度的內疚不僅使她精神崩潰,而且使她在死後墮入「地獄」而無法自拔。後經其丈夫親自「下地獄」開解,使她開悟而和丈夫一同昇上「天堂」。這雖然是一部以西方的文化角度來看地獄和天堂的電影,但那女人的遭遇近似佛使比丘所說的「心靈的投生」。她並非殺生或造惡,是因為極度的內疚而使自己墮入了地獄的。
社會上隨處都可以見到的某些貪得無厭,永遠不能滿足欲望的人,其實他們早已化生餓鬼道了。就好像有些人營商至富,富可敵國,但還貪得無厭,不僅建房子抬高價錢,還偷工減料克扣尺寸,做其他生意也使出一切欺詐手段,非要把民眾的血汗錢榨乾榨盡不可。這種人的心態其實早已成「餓鬼」,永遠處於饑餓狀態,永遠不能滿足,美其名曰有很多人跟着自己「揾食」,把自己的貪婪罪過推到别人身上。有些人,父母含辛茹苦養育了他,到父母老病之後,卻將父母棄之不顧,這種人的心態其實早已在「畜生道」。當然,某些得天獨厚的人,或所謂「含著金匙」出世的人,他們的生活猶如在天界,榮華富貴或自覺幸福如意。但世事往往不會十全十美,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惜福,金山銀山也有掏空之日。就如雖貴為「天人」也有個壽限,主要是看你自已的心態所向。
《華嚴經》〈夜摩天宮自在品〉說:「心如工畫師,畫種種五陰,一切世界中,無法不造作。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態,對同樣的事物有不同看法,做同樣的事會有不同效果。佛經中舉一個例子:同樣是河水,人類看成是可止渴和洗滌的水;魚類看成是牠們的家;天神看成是瓊漿玉液;阿修羅看成是淚水;餓鬼看成是膿血;地獄眾生看成是赤熱的岩漿。
斯里蘭卡.達摩難陀法師說:「佛陀告訴我們,天堂和地獄不在世界以外,就在這個世界。……佛陀有一次這樣說過:『有一個平常無知識的人做了一個斷言,他說海洋底下有一個地獄,這一宣佈是錯誤而無根據的,地獄是一個名詞,其意義是指身體上的痛苦感受。』佛教不接受天堂和地獄是一個特定的現成地方。這個世界的地獄之火要比世界以外的地獄更為灼熱,沒有比瞋恨貪慾愚痴三毒火燒更熱。佛陀說:我們凡夫被十一種火燒,貪、瞋、痴、病、老、死、憂慮、悲哀、身心上的病苦、悶鬱和悲傷。人們可以用這些情慾中的任何一種火都能燒毀整個世界。……天堂是暫時的居所,因為他們造了善業,所以享受較長的感官快樂。地獄也是暫時的地方,他們造了很多惡業,所以身心感召痛苦。……每一個人按照他的善惡業力去決定一切。佛教不以煉獄去恐嚇世人,或指定有一樂園快樂去取悅人們而介紹佛教,信佛主要信念是修心養性。」(佛教的天堂和地獄的觀念)雖然法師是以南傳佛教的角度去論此道理境界,不也是值得我們深思嗎?
唯識法相宗認為,心外本無法,一切「法」是「心」所起。故說「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。依唯識宗的論說,所謂「天堂」和「地獄」都是唯心所現,是眾生共業所生。在古代,中國有中國的「天堂」和「地獄」;西方有西方的「天堂」和「地獄」。中國的「天堂」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,「地獄」有閻王獄卒加上孟婆等等;而西方的「天堂」有他們的上帝聖母和天使,「地獄」同樣有獄卒等等。到現代,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已逐漸相互融通,年青人已結受了西方文化。「唯心所現」,現在的「天堂」和「地獄」已非常「現代化」了。
所以,只要你不損人利己,你的「心」常在慈悲善念之中,根本就不用擔心死後會下地獄。如果你知道未來的去處,「死」並不是那麼可怕,可能在某種情況下,甚至是很令人向往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